中醫論痛症系列之肩痛

註冊中醫師周鳳珍

香港大學中醫學碩士 (針灸學)

肩痛是指肩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筋骨疼痛。肩後部疼痛常連及胛背,稱為肩背痛;肩痛影響上臂甚至肘手部位,稱肩臂痛;因以肩痛為主,故統稱為肩痛。肩痛常導致上肢不同程度的功能活動障礙,與現代醫學所說的肩關節周圍炎(肩周炎)的症狀相類似。肩痛可因肩關節囊和周圍軟組織(包括肌肉、肌腱、韌帶、滑囊)損傷、退行性變而發生,臨床表現可見肩關節疼痛、功能活動障礙和肌肉萎縮,常發生在單側肩部。

肩痛在中醫古籍記載有“肩痛”、“肩背痛”、“肩臂痛”、“肩背痺痛”、“肩胛周痺”、“肩痛周痺”。中醫認為本病歸屬“痺證”、“肩痺”的範疇。其病因為感受外邪(風、寒、濕),或年老體弱,氣血兩虛,或由外傷所致。主要病機為過度勞累,外感風寒濕邪,阻滯經絡,或因勞傷經脈,氣血受阻,筋骨失養,導致疼痛及活動功能受限。肩痛的治療原則:初期(急性期約1個月)應先去除病因,以祛除外邪、活血止痛為主;中期(約2~3個月)應通絡止痛兼滑利關節;後期應鬆解黏連,滑利關節為主。肩痛最好能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綜合治療,可收相得益彰之效。

肩痛的常見證候:

證候

症狀

治療原則

風寒肩痛

肩痛較輕,病程較短,肩部感覺發涼,得暖或按摩則疼痛減輕。

祛風散寒,疏通經絡。

痰濕肩痛

病程較長,肩部及其周圍筋肉疼痛,活動後疼痛加劇,形寒肢冷,眩暈,胸悶,便溏。

祛寒濕,補氣血。

血瘀肩痛

有明顯外傷史,起病突然,局部可有腫脹、壓痛,多為刺痛,影響上肢功能活動。

活血化瘀止痛。

氣血兩虛肩痛

肩部痠痛麻木,肢體乏力,肌膚不榮,頭暈眼花,神疲,食慾不振。

補益氣血,調理脾胃。

 

【湯水調理】

黨參桑枝大棗湯 (1人量)

材料:黨參15克、老桑枝30克、絲瓜絡15克、當歸12克、大棗5枚(去核)。

製法:將材料沖洗,加清水7~8碗用猛火煲滾後,改用細火煲剩1碗。每周可飲3~4次。

功效:黨參性平味甘,能補中益氣,健脾益肺;桑枝性平味苦,能祛風通絡;絲瓜絡性平味甘,能祛風通絡,解毒化痰;當歸性溫味甘辛,能補血調經,活血止痛;大棗性平味甘,能補脾胃,養營安神,緩和藥性。此湯有補中益氣,祛風通絡,活血止痛的功效。

注意事項

肩部避免風寒及過度勞累,平時應進行適當的肩膀功能鍛煉。

穴位按摩保健

以下介紹一些穴位按摩,大家跟着每天做,能有效預防肩痛:

肩貞穴

1.        肩髃穴 (手陽明大腸經)

定位:在肩部,三角肌上,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,在肩峰前下方凹陷處。

方法:以對側中指指腹按壓肩髃穴一至二分鐘,每天二至三次。

功效:清熱祛風,通利關節。

主治:半身不遂,肩臂疼痛,手臂攣急,肩周炎,臂神經痛。


雲門穴

2.        雲門穴 (手太陰肺經)

定位:以手叉腰,在鎖骨外端下緣凹陷處。

方法:以對側中指指腹按壓雲門穴一至二分鐘,每天二至三次。

功效:肅降肺氣,止咳平喘。

主治:咳嗽,氣喘,胸痛,肩背痛,肋間神經痛,肩周炎。

肩貞穴

3.        肩貞穴 (手太陽小腸經)

定位:在肩關節後下方,臂內收時,腋後紋頭直上1寸。

方法:以對側中指指腹按壓肩貞穴一至二分鐘,每天二至三次。

功效:祛風止痛,化痰消腫。

主治:肩胛痛,手臂麻痺,上肢不舉,肩周炎。

Previous
Previous

中醫論痛症系列之腰痛

Next
Next

踢走都市病—節錄3 人百病,首中風(天麻蒸魚頭)